安平縣振超金屬絲網制品廠
電 話:0318-8098104
傳 真:0318-7716645
手 機:13021477773
養鵝如何飼養及管理介紹 | |
點擊次數: | |
鵝是一種以吃青飼料為主的大型水禽,鵝肉作為健康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愛。鵝肉脂肪含量較低,僅11%左右,且多為有益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。鵝肉膽固醇含量低,并具有藥用食療功能。中醫認為,鵝肉有補陰益氣,暖胃開津和緩解鉛毒之功效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廣大消費者對營養價值認識的加強,從而對鵝肉及其他鵝產品需求也越來越多。鵝具有疫病少、出欄快、效益高的特點,養鵝是一項投資少、飼養周期短、見效快、利潤高、簡單易行的畜牧養殖項目,肉鵝一般飼養70~80 天出欄。所以養鵝業成為廣大養殖戶看好的養殖業。 出殼健壯的雛鵝卵黃和臍帶吸收好,毛干后能站穩,活潑,眼大有神,反應敏感,叫聲有力,毛色光亮,用手握住頸部向上提時,雙腳迅速收縮,對腹部較大、血臍、瞎眼等弱雛都要淘汰。雛鵝體質較弱,特別是7 日齡前的雛鵝,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。因此,如何飼養好雛鵝是高產、高效養鵝重要的基礎工作。 開食關。當雛鵝已能行走自如時,即可開食。大群飼喂是將切細配制的青、精混合料撒于干凈的草席上或塑料薄膜上,任鵝自由啄食。用木板分隔小圈,每群20~30 只。一星期內白天喂料6~7 次,夜里喂料2~3 次,隨著日齡增長,喂料次數逐漸減少。放水關。雛鵝都是先放水,后開食。早春放水通常都在室內進行,如外界氣溫較高,則可將鵝裝在竹籃里,放到河邊淺水中,時間2~3 分鐘,每星期放水 2~3 次,一星期后,中午可直接將雛鵝趕到河中放水。 保溫防潮關。雛鵝對外界溫度、濕度比較敏感,一般出殼后要保溫2~3 星期。不同日齡的雛鵝所需的溫度不同,1~5 日齡時要求維持在27~28℃,6~10 日齡時為23~24℃,11~17 日齡時為19~20℃,18~24 日齡時為15~16℃,以后逐步下降,每星期下降2.5℃,降到18℃時維持不變。20 日齡后,雛鵝耐寒能力有所增強,可逐步減少保溫措施,但晚上尚需注意保溫。育雛室的窗門不宜密閉,要注意通風透光,室內相對濕度以維持在60%~65%為宜。室內不宜放置濕物,水槽中的水切勿外溢,以保持地面干燥。一般前 10 天相對濕度為60%~65%,后20 天為65%~75%,防止濕度上升的主要措施是勤換墊草。溫度計、濕度計一般要放在育雛室墻壁上,離地面15~20 厘米。 飼料調整關。1~3 日齡內雛鵝消化能力差,食量小,飯粒宜較松軟或碎米浸泡時間較長,青飼料1~2 毫米寬。4 日齡起雛鵝飼料中應添加沙粒,大小以能吃下去為宜。7 日齡時每天每1 000 只鵝用碎米15 千克,青飼料37.5 千克。10 日齡時又提高到碎米21 千克,青飼料77.5 千克左右,碎米浸泡同前,米飯可逐步增加硬度,青飼料的寬度可略增到2~3 毫米,飼喂次數適當減少,每天6~8 次,其中夜間2~3 次。 11~20 日齡,精飼料可由熟喂逐步過渡為生喂,生喂的漸轉為少浸泡或不浸泡,或配合精飼料,青飼料寬度3~5 毫米,并逐步增加青飼料的比重,使其比例增到80%~90%,青飼料中可包括切碎較粗硬的葉柄葉脈,每天飼喂六次,其中晚上兩次,如天氣晴暖可以放牧,放牧前不喂青料。21~30 日齡雛鵝適應性和消化能力已有很大幅度增強,日糧中精飼料可由米逐漸轉為開口谷,即煮到外殼破裂的谷實,或浸泡后的谷實,也可用配合精飼料,青飼料的切碎寬度可再增到5~10 毫米,青飼料的比例可增加到90%~92%,逐步延長放牧時間,舍飼一般每天喂五次,其中晚上 1~2 次。 放牧關。雛鵝飼養一星期,氣溫適宜,即可放牧。初次放牧,應選擇天晴無風天氣,喂食后趕到平坦草地上讓鵝群自由活動一小時。以后逐日延長放牧時間和距離。放牧時,鵝群趕成長方形,讓鵝慢慢采食。衛生防疫關。在飼料中添加0.05%的“復方敵菌凈”(主要成分為磺胺對甲氧嘧啶,二甲氧芐啶)或0.05%~0.10%的土霉素,可有效防止禽出敗、胃腸炎的發生。22~70 日齡肉用仔鵝覓食能力增強,消化道容積增大,采食量日益增加,為適應這些特點應加強仔鵝的飼養管理,滿足生長發育的各種營養物質,為轉入育肥期或為選留后備種鵝打下良好的基礎。此時期可采用全舍飼和放牧結合補飼兩種方式,其中以后者較多見。1 放牧 放牧對產蛋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。一是利用天然飼料節省飼養成本;二是使鵝群接觸新鮮空氣和陽光,在自然環境中鍛煉,增強抵抗力;三是能為水稻除草和治蟲施肥;四是有利于種鵝配種繁殖,提高種蛋受精率。因此,要“抓緊放牧,抓好放牧”。我國勞動人民歷來有著豐富的放牧經驗,可概括為看天、看地、看鵝群。 1.1 看天放牧 看天放牧就是要注意季節和天氣情況,春鵝要曬,夏季要避暑,秋鵝要洗,冬鵝要避冬。春季,尤其在早春,氣溫和水溫一般比較低,加上鵝只過冬以后膘體不足,體質較弱,因此在放牧時不能長時間地讓鵝泡在水里,要經常讓它們上岸曬太陽,理羽毛,以增強它們防水保溫的能力。夏、秋季節放牧,外界氣溫較高,應早出牧,讓鵝群有較多的戲水機會,以幫助散熱,中午要在陰涼的地方休息,不要在淺水田中放牧,更不能在曬燙的地面上驅趕鵝群,以免燙傷鵝掌或者鵝群受熱中暑。另外,還要注意避雨,待太陽下山時最好要將鵝群趕回鵝舍。以免晚上下雨鵝群淋雨,引起疾病。冬季要遲放牧,早收牧,冰雪嚴寒天氣要加強防寒保暖措施,當寒潮來臨時要選擇背風向陽的地方放牧。 1.2 看地放牧 看地放牧就是要注意放牧地的情況,對放牧的路線和趕鵝的路線應心中有數。在稻田放牧時要根據禾苗的生長情況做到三不放,即禾苗未穩之前不放,禾苗分蘗時不放,禾苗出穗后不放。在河溪放牧要注意水深及水速等情況,水深流速快,鵝難以覓食,要讓鵝逆水牧游,這樣易找到活食,還應該注意不要在被動物死尸污染和農藥污染的場地放牧,防止鵝中毒。 1.3 看鵝群放牧 看鵝群放牧就是要注意鵝只本身的放牧要求,要勤跟慢趕,養成鵝勤于覓食的習慣,對于懶鵝必須隨時把它們趕起來采食。 2 合理補料 要根據鵝只在野外可能采食飼料的數量和質量,合理的補喂飼料,日糧組成大致是:蛋白質飼料20%~30%,谷料 50% ~60% ,青料20% ~30% ,粗料10% ~15% ,礦物質3% ~ 5%。配合飼料的蛋白質水平要求15%~18%。飼喂次數為每日3 次,并根據放牧采食野外飼料的多少來決定喂料的數量。 3 光照和溫度管理 鵝的產蛋率高低隨自然季節變化而不同,一般規律是春季產蛋率高,夏季產蛋率下降,秋季產蛋率逐漸提高。這主要是受光照時間和溫度條件的影響,產蛋鵝在每天光照14~17 小時、20℃左右溫度的氣候條件下可以獲得高產。因此,要根據鵝的產蛋規律,科學的進行飼養管理,春、秋季節要補喂營養豐富的飼料,盡量滿足鵝群產蛋的營養需求,以充分發揮生產潛力。夏季要加強防暑降溫措施,保證鵝舍陰涼,并經常供給鵝群清潔飲水。冬季應做好防寒保溫措施,欲飼全價配合飼料,同時還必須進行人工補充光照措施,人工補充光照措施常采用燈泡作為光源,一般每18 平方米用40 瓦光照強度即可,每天開燈熄燈的時間要相對穩定。 4 淘汰與更新 產蛋鵝的淘汰與更新主要根據年齡和產蛋性能來決定,蛋鵝的利用年限一般為三年。一般鵝的第一個產蛋年的產蛋率和受精率最高,到第二個產蛋年時產蛋率下降。在組織鵝群時,一般以一歲的母鵝占60% ~70%、兩歲母鵝占30%、三歲母鵝占10%為宜。經過一個產蛋年以后,鵝群進行一次選擇,按比例及時淘汰體型結構有缺陷、產蛋量小的母鵝。經選留的母鵝同時進行人工換羽,并補充經留的后背鵝組成新的產蛋鵝群,同時要及時做好鵝瘟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。種鵝繁殖常采用自然交配的方式,組建種母鵝群通常按上述的年度淘汰與更新方法進行。另外,要特別注意種公鵝的選留,要求種公鵝體格健壯,體型較大,精力充沛,舉止活潑,性欲旺盛。蛋用型鵝的公母比例為1∶20~1∶25,種公鵝常常只利用一年,要充分保證種鵝的配種機會和提高種蛋受精率,根據種鵝在一日中以早晨和下午氣溫適宜時交配活動最為活躍、頻繁的規律和交配在水中進行的特點,要安排充足時間讓鵝群在水中嬉戲、擇偶,為種鵝配種創造條件。當種公鵝發生性欲不旺時要采取措施,及時更換公鵝,以保證種蛋的受精率,每天的種蛋應統一保存與孵化。 1飼喂 雛鵝的開食以出殼24~30小時為宜,開食前先飲水,飲水中間加人0.22%高錳酸鉀,連用3天。開食用秈米飯,飯粒要用清水淋過,再搭配一份切成絲狀的青菜葉,放在淺瓷盆內,讓雛鵝自由采食;或先喂料,再喂青料;或把米飯放一處,青菜放另一處,讓雛鵝自由挑選。1周齡以內的雛鵝,白天喂6~7次,晚上加喂2 3次,這是養好雛鵝的重要措施。除保證向雛鵝提供各種飼料外,還應充分供水,不僅每次都喂青飼料,還要經常喂水,斷水會引起雛鵝暴飲,使消化機能紊亂,-容易致病。8~14日齡的雛鵝,白天喂 4~5次,晚上喂1~2次;2周齡以上,隨放牧時間延長,白天喂3次,夜晚加喂一次,20日齡以上,如放牧場地好,白天可以不喂,夜晚仍要加喂一次。 2溫度和濕度 雛鵝體溫調節能力差,抗寒抗熱能力弱,溫度過低過高或變化太大,都會影響雛鵝的生長發育和存活率。因此,溫度是育好雛鵝的關鍵環節,育雛溫度第一星期為28~30℃,以后每星期降1℃ ,冬季和夜晚可適當提高溫度,夏季和白天溫度可稍低些,溫度的適宜與否可根據雛鵝的動態叫聲和吃食狀況來判斷。溫度適宜時,雛鵝均勻散開,安靜、活動自如,吃食正常,無異常叫聲;溫度過高時,雛鵝遠離熱源,張口呼吸喘氣,飲水量增加;溫度偏低時,雛鵝互相擁擠、打堆、不吃食,絨毛直立,軀體卷縮,發出的尖叫聲,嚴重時造成大量的雛被壓死、踩死。育雛室的溫度過高過低或變化太大,均不利于雛鵝的生長發育,溫度高時,易感染呼吸疾病或感冒,溫度過低時,雛鵝受涼,導致消化不良或死亡數增多。在育雛期間,溫度必須平穩下降,切忌忽高忽低急劇變化。保溫的方式有自溫育雛,電熱育雛,煤爐育雛和火坑育雛等。 濕度與溫度同樣對雛鵝的健康和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影響。在低溫高濕的情況下,引起體熱的大量散發而感到寒冷,易引起感冒和下痢,打堆、增加僵鵝、殘次鵝和死亡數,這是導致育雛成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。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,雛鵝體熱的散發受到抑制,體熱的積累造成物質代謝和食欲下降,抵抗力減弱,同時高溫高濕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,是發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,也是育雛過程中經常發生的現象。因此,在育雛室要注意通風換氣,喂水時切匆外溢,常打掃衛生,保持舍內干燥,適宜的相應溫度以10日齡以內60%一65%,10日期以上65%一70%。 3通氣與光照 隨著雛鵝日齡的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,排泄的糞便以及墊草中散發的氨氣增多,若不及時進行通風換氣,將影響雛鵝的健康和生長,過量的氨氣引起呼吸器官疾病,降低飼料報酬,舍內氨氣的濃度保持在10毫升/升以下,二氧碳保持在0.2%以下為宜。光照能提高鵝的生活力,增進食欲,促進某些內分泌的形成,有助于鈣、磷的正常代謝,維持骨骼的正常發育,如果天氣比較好,雛鵝從5~10天可逐漸增加舍外活動時間,以便直接接觸陽光,增強體質。 4適宜的飼養密度和分群 室內空氣的新鮮與否及室內溫度有密切的關系。密度過大,雛鵝生長發育受阻,甚至出現喙羽等惡癖;密度過小,則降低育雛室的利用率。隨著雛鵝的生長,體重增加,體格加大,在飼養過程中應不斷調整飼養密度,小型鵝1周齡每平米l5—20羽,2周齡1O~15羽,3周齡6~10羽,4周齡以上5-6羽。鵝有合群的特性,適于群養,雛鵝以每群50羽為宜。同一群的鵝要日齡相同,以出殼遲早,個體大小,強弱合理分群,飼養一段時間出現差別時再適當調整,以免被調整的雛鵝嗚叫,影響采食。雛鵝要適時放牧游水,有利于增強適應性,提高抗病力,放牧游水的時間隨氣候季節而定,春末至秋初氣溫高時,雛鵝出殼后1星期就開始放牧游水,冬季要10日齡左右開始,第一次放牧要選擇少風和日暖的晴天進行,先放牧,后游水,放牧時間不要超過1 小時,游水的時間約5~10分鐘,游水后,將鵝趕回到向陽避風的草地上,讓其梳理羽毛,以后隨日齡增大,放牧游水的時間可逐漸延長,夏季放牧要避免雨淋和烈日曝曬,冬季要避免大風和下雪等惡劣的氣候。 安平縣振超金屬絲網制品廠整理發布,本廠專業生產鋼絲網,鋼絲網,養殖地板網,養殖圍欄網,牢固耐用,價格低廉。 振超網業http://www.koguitars.com |
|
下一篇:養殖籠養鵝的優點 | |
上一篇:養殖鴨四季不同的飼養管理方式 | |